宋才舟在地里忙碌,這片綠油油的菜地,寄托著他一家脫貧致富的希望。記者許雅蘭
“瀏陽河,彎過了九道灣?!睘g水之美,最美在河灣。廣義地說,瀏陽河遠不止九道灣,其中有一處龍潭灣,就在葛家鎮玉潭村。龍潭灣水面寬闊,瀏河水從大圍山奔騰而下,到這里頗有游龍回首、挾風裹雨之勢。水綠兩岸,渡口的古木靜靜佇立,守望著往來行人,守望著歲月煙云。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玉潭村成為蔬菜種植的一片佳地。秋日里的玉潭村,成片成片的蔬菜奮力生長,汲取著大自然的養分,也寄托著村民的增收希望。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許雅蘭
興產業
“玉潭蔬菜”銷路廣開,村民口袋鼓起來
玉潭村是葛家鎮5個村中離集鎮最遠的村。蒼綠的小山丘在此連綿起伏,但也阻礙了玉潭與外界的交流發展。
村黨總支書記裴方全猶記得初來玉潭村工作時,所到之處皆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直到2006年,村里才通了一條3.3公里的水泥路。
“位置偏遠,基礎設施落后,企業的話,全村只有一家花炮廠?!薄跋忍鞐l件”不足的玉潭村,村民平均收入、村集體收入都十分薄弱。2014年,全村137戶425人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人均年收入不到3600元,貧困發生率高達15%,玉潭村因此被確定為省定貧困村。
窮則思變。在地理位置、基礎設施、工業基礎多方面均無優勢的情況下,支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都在思考:玉潭該如何發展?
有山有水,是玉潭的一大特色,但并不適宜發展鄉村旅游業。玉潭村民幾乎都種著蔬菜,這里產出的毛豆、娃娃菜品質上乘、口味極佳。毛豆豐收的季節,為了保證新鮮,村民們經常半夜打著手電去菜地采摘毛豆,堪稱玉潭一景。
“玉潭人勤快務實,種菜也很有技術?!庇裉洞宕逯魅侮悓W賽說,玉潭人種毛豆,一年最多可以種三季,有些人種兩季,還會套種一季娃娃菜,這使得玉潭的蔬菜與外地菜相比,上市早、下市晚,更受市場歡迎。
揚長避短才是發展之道。經過調查研究,玉潭村決定通過依托“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的模式,以蔬菜種植為主、肉雞等養殖為輔,支持貧困戶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合作社為貧困戶提供蔬菜種子、化肥、農藥和技術指導,公司則為貧困戶提供雞苗,并如數收購。
“近年來,玉潭蔬菜也算是有了一定名氣,村民的蔬菜基本不愁銷路?!标悓W賽說,如今的玉潭蔬菜銷路廣開,成為了貧困戶們的增收保障。2017年,玉潭村摘掉了“省定貧困村”的帽子,如今貧困戶的人均年收入超過了8000元。
增收入
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村民幸福感強起來
貧困發生率高、產業薄弱的玉潭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村集體收入都是“零”。
村集體收入為零,村上自然“無錢難辦事”,村級基礎設施建設也發展不起來。閉塞的環境加上不暢的交通,只能更加阻礙村級的發展,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一定要打破這個循環,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并讓其在玉潭落地生根!”2015年,市住建局派駐扶貧工作隊員入駐玉潭村,聯同支村兩委一邊扶貧,一邊扶村。
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周期短,能源質量高,且安全可靠,許多村集體通過發展光伏發電項目“照亮脫貧之路”,這條路徑也適用于玉潭村。2017年,玉潭村建設的光伏發電項目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增收5萬元。
“今年,村級建設的溫室蔬菜大棚也將投運,占地3800多平方米,預計每年可增收2至3萬元?!笔凶〗ň竹v玉潭村扶貧第一書記趙有根介紹,溫室大棚項目,也是一項因地制宜、符合玉潭發展實際的可持續項目。此外,據了解,從2021年起,葛家鎮六股嶺礦區項目的開發也將為玉潭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新的來源。
村集體收入漲起來,村里的各項基礎設施也隨之建設、完善了起來。從2006年的第一條水泥路,到現在,玉潭村道路硬化率超過90%,基本實現了水泥路到戶;500多盞路燈在夜晚亮起,照亮了全村90%的道路,也增強了村民的安全感;新增農田機埠9處,全村農田實現了灌溉無憂。
村里的瀏陽市聯興花炮廠,還在上級支持下開設了扶貧車間,為村里的貧困戶提供了11個工作崗位。產業扶貧與就業扶貧齊發力,讓更多貧困戶有了脫貧的希望。
生產、生活得到保障的同時,村民的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了。近年,玉潭村新建了5處小型屋場,配有各類健身設備。村民們三五成群,跳廣場舞、做器械鍛煉的場景,成為了玉潭的一道新風景。
“以前的玉潭村是貧困村,大家覺得跳出這里才有希望?,F在玉潭的發展一天比一天好,我們開始覺得,生活在這里是真的舒服!”從昔日的“渴望遠方”到如今的“留戀家鄉”,玉潭村村民宋立新的心境變化,也從側面印證了玉潭發展給當地村民帶來的獲得感、幸福感。
新聞特寫
住上新房、種植增收、兒子考上大學……朱艷平笑了
9月15日晌午時分,玉潭村村民朱艷平正忙著做飯。液化氣灶上,高壓鍋呲呲地響著。窗外,廣袤的毛豆田綠油油的,葉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擺動,朱艷平的丈夫宋才舟此時正挽著褲腿光腳踩在泥地里,俯身除草。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幾天,朱艷平的臉上總掛著笑容。今年高考,朱艷平的兒子考取了中南大學。正在愁學費的她,沒想到錄取通知書前腳到,村主任陳學賽后腳就進了門——他還帶來了兩項助學的好政策,僅第一學期就能申請到8000元助學金,孩子的學費和部分生活費都有了著落。
朱艷平一家在2014年被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丈夫宋才舟是一名退伍軍人,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炮火中耳朵被震傷,留下了聽力殘疾。朱艷平則患有高度近視。平時,宋才舟勤懇地顧著8畝菜地,朱艷平則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
“陳主任真的是想到了我們心坎里?!敝炱G平一邊做飯,一邊感慨如今的幫扶政策和村上的貼心服務,“因為家里條件不好,大女兒讀書不多,如今小兒子總算是邁進了大學的門檻,不用走我們的老路了?!?/p>
常言道,知足常樂。朱艷平說,歷數近年來的高興事,兒子進大學算一件,下雨了房屋不漏水算另一件。
幾年前,朱艷平一家人還擠在一棟土坯房里。每逢下雨,房頂就像一面“篩子”——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2015年,村上幫他們爭取了危房改造補助,一家人住進了新房子,又添置了一些家電。
在產業發展上,村上指導宋才舟申請了2萬元的小額信貸。8畝菜地,宋才舟每年會種上兩季毛豆和一季油菜。僅靠種植,宋才舟一年就可以增收近2萬元。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