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曉
“夜色搭臺,經濟唱戲”,成為近期國內各大城市的獨特一景。城市里濃濃的“煙火味”,是民心所向,民生之幸。不過,我們也看到,由于個別地方放開“地攤經濟”用力過猛,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問題,比如衛生、噪音污染等。如何保證“地攤經濟”有序發展,成了檢驗城市治理能力的一道必考題。而落入“一放就亂”的窠臼,這顯然與文明城市創建的要求不相符,也是廣大市民不愿看到的。
放開“地攤經濟”,不等于放任不管,為此,瀏陽城管部門適時出臺了《關于規范城區擺攤設點的實施意見》,進一步規范“地攤經濟”秩序,有序釋放“地攤經濟”活力。這種放開不放任,便民更為民的做法,值得肯定。
管理“地攤經濟”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放開,也要盡力規避其帶來的不良影響,這本身就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制定放開細則,精準實施,比如,在哪些路段、什么時間允許擺攤,市場衛生維護等都要規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既要明確管理部門的責任,也要明確經營者的義務。在這方面,瀏陽《關于規范城區擺攤設點的實施意見》的出臺是一場“及時雨”。當然,針對地攤銷售商品的衛生防疫、產品質量等問題,有關部門還應切實負起監管責任,對違規者要依法嚴懲,促使地攤經營者依法守規經營,這也是文明創建的應有之義。
小小地攤,映射著民生民心,體現著城市管理的刻度和溫度,凸顯著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放開“地攤經濟”,保持政策的穩定、做好真心實意的服務,讓城市活而不亂,這需要管理者、攤主和消費者一起努力。
如果能在此基礎上,將“地攤經濟”和城市的文化、經濟發展相融合,打造有地域文化、有地域品牌特色、有地域物品特色的“夜經濟”,這更是我們所樂意看到的,也是城市“夜經濟”未來的發展趨勢!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